2009年6月5日星期五

德教十章八则简述~第五章: 礼

第五章: 礼

规矩准绳 举止温良
纲纪遵施 以维正风


美德第五名为礼
慈幼敬老表礼仪
既谦虚 又客气
礼貌待人人欢喜

「礼」是指我们平日起居举止不口亲友交往时一定的礼节, 也指社会亡相沿习的风俗习惯。 「礼」就好似打包裹 的绳索, 绳索断了或弛松了, 包裹也就要散落了, 这绳索是「礼」, 包裹是指社会和人群。 譬如送人的物品叫 「礼物」; 举行典礼时所穿的衣服叫「礼服」 ; 国家举行庆典时, 表示敬意所鸣放的炮叫「礼炮」; 恭谨诚敬 之意叫「礼意」 ; 待人恭敬的态度叫「礼貌」 ; 礼节方面的教化叫「礼教」; 尊敬贤人叫「礼贤」 ; 谦虚的态度叫「礼让」 ; 接收了人家的礼物 或礼遇, 必须加以报答, 叫「礼尚往来」。 「礼」是教人要自卑而尊人, 自谦而敬人的。

立国要国法礼制宣明, 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定才能维护, 国计民生才得康乐。 所谓国法礼制即是国家法典, 若这法典废弃, 国无法纪, 社会秩序纷乱, 人民生活痛苦, 国家无从建设, 国情紊乱如麻, 人民熬煎在水深火热之中, 永无宁日, 结果招致外来侵侮, 沦为他族的奴隶。 现时代人为的物质科学, 突跃猛进; 人口蓄衍暴增, 生存竞争剧烈, 影响社会民间生活习俗, 瞬息万变, 致使时下一般人对礼的道德观念, 多日渐淡薄。 有─部分人, 受物质文明所产生腐化的社会习气所影响, 尤其是不良的电影、书报、嗜毒所感染, 散播流行, 日夕都在寻求物质享受, 把维系社会秩序安宁的礼教, 视为讲求物质享受的绊脚, 或摧毁, 或唾弃, 恣情纵欲, 甚至诡诈作恶, 破坏社会公安, 无所顾忌, 完全毁灭了人类崇高的道德观念。 不比从前的人, 生活单纯, 人心淳朴, 德行笃厚, 喜爱田园花鸟精神高尚的清静生活。

谈美德 李修缘师尊

周朝时候, 政治教化非常昌明, 人民生活健康快乐, 文化一日比一日兴盛。 到了成王继位的时候, 因他年纪小, 便由他的叔父周公代为治理国事。 周公勤劳国务, 对贤士则以礼相待。 他曾告诉其子伯禽说, 他“一沐 二握发, 一饭三吐哺” , 急不及待礼遇贤主, 为的是恐怕失去贤才。 他不但礼贤下土, 而且还制定礼乐来教导 人民, 而在宗族的世代编排也很有次序, 使大家都知道礼义, 明白长幼尊卑的分别。 又制定六礼, 也就是冠 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礼、乡礼、相见礼等六种礼节。 重视男女之别, 更作出五常, 就是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 恭、子孝五种人伦的常规, 表彰伦常大义。 因而, 在当时, 乡里邻居间相亲相爱, 和睦共处; 夜晚睡觉可以不 关门户; 在路上见有遗物也不贪拾; 行人都知道让路; 农夫也从不为田界纷争。 大家都懂得礼义廉耻。

所谓“礼”, 就是人与人之间所应履行的法则, 拿礼来当作行为举止的法度, 这是不可随意更改的。 彬彬有礼的君子, 常常推广礼义来警惕自己。 谆谆善诱的儒家学者, 都很谨慎地遵循规矩。 所以说, 礼义实在是一刻也不可以忽略的。

以前孔子治理鲁国, 以大同世界, 也就是他理想中的盛世, 作为法则, 以礼义来治国。 在鲁国为相三个月, 鲁国便被治理得很好: 进入他的乡市, 便可听到弦歌之声; 出游郊野, 也可看到人们打恭作揖, 相让相迎。 人民都懂得礼义, 主人也懂得乐艺。 所以在春秋时代, 鲁国堪称为礼义之邦, 原因就在这里了。 到了春秋末期, 礼乐被废除了, 於是就造成战国时代的混乱。 所以说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良方, 这是可以理解的。

资料来源:http://www.dejiao.net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